皮膚搔癢找不到原因?中醫解讀5種體質+止癢調理建議(新莊門診實例)-林宏傑醫師
文章摘要
皮膚癢久治不癒、一直復發?中醫認為癢不只是皮膚問題,更代表體內濕熱、肝鬱或血虛等體質失衡。本篇解析 5 種常見發癢體質特徵,公開新莊門診常用的針灸止癢穴位、內外兼顧的中藥調理法,並示範減少復發的飲食與生活 SOP,幫你擺脫「越抓越癢」的無限循環,從根本止癢、體內重建平衡!
皮膚癢是怎麼回事?5種常見體質對應不同發癢原因
👋 皮膚癢不只是局部問題,多半是體內失衡的結果。根據中醫辨證,透過調理不同體質類型,才能真正從根本改善皮膚搔癢問題。
血熱型:皮膚乾癢、發紅發熱,偏好冰飲
🔥 血熱型皮膚癢與體內熱邪旺盛有關,症狀包括皮膚紅癢、發熱感強烈,常見於熬夜、情緒波動或更年期者:
推薦生地、牡丹皮等涼血中藥退熱止癢
避免燒烤、辣椒等刺激性食物
日常飲用蓮子心茶、生地黃飲有助緩解
透過中藥調整陰陽平衡,改善熱象體質
濕熱型:皮膚癢伴水泡、分泌物或氣味
💧 濕熱型體質濕氣重、熱邪鬱,皮膚易出現滲液、起泡或異味,多見於濕疹或手足癬患者:
常用黃芩、薏苡仁等清熱化濕中藥
飲食忌油膩、甜食、酒類,避免助濕生熱
局部應保持乾爽,穿著透氣衣物
調理脾胃功能,有助於排濕解毒、止癢
氣血虛型:免疫力低落、皮膚癢但無疹
🌿 氣血虛型皮膚癢多見於長期勞累、產後或年長者,皮膚易乾燥、抓癢無疹且免疫力低落:
中藥可選黃耆、當歸補氣養血
建議多攝取黑芝麻、紅棗等補血食材
常伴面色蒼白、疲倦乾燥等症狀
中醫補氣血治癢,強化體內防禦機制
脾虛濕盛型:皮膚癢、易疲倦、腹脹便溏
🌧️ 脾虛濕盛體質偏濕,皮膚搔癢反覆,伴隨疲倦、腹脹、舌苔厚膩:
常用茯苓、白朮等健脾祛濕藥材
飲食需忌生冷、過甜、重油食物
適合搭配薏苡仁粥、山藥小米粥調脾胃
中醫調脾運化濕氣,能讓皮膚癢感逐漸減少
肝鬱型:情緒壓抑或壓力大時發作更嚴重
⚡ 肝鬱型皮膚癢與情緒與壓力密切相關,搔癢位置不固定,發作常隨情緒起伏而變化:
推薦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調氣血
常伴胸悶、易怒、月經不調等問題
中醫以調和氣機、疏肝理鬱改善根本
「調體質止癢」是長效關鍵,而非單靠外用止癢藥膏
皮膚癢到受不了?中醫止癢對策與生活調整建議
🌿 皮膚癢反覆出現,多與體質與皮膚屏障受損有關。中醫止癢講求「辨證調體質+日常保養」,結合內外調理,才能有效減緩搔癢並降低復發機率。
喝涼茶止癢?中醫師這樣看「退火茶」與「清熱藥膳」
💧 皮膚癢喝涼茶有效嗎?中醫認為不同癢因需用不同茶飲,亂喝退火茶恐傷正氣:
血熱型皮膚癢適合蓮子心茶、生地黃茶
濕熱型癢者可飲黃芩湯、薏苡仁水排濕解癢
氣血虛型患者忌過度清熱,以免更虛、更癢
建議由中醫依體質開立退火或滋養藥膳更安全
洗澡只能更癢?沐浴護膚的3大注意事項
🛁 洗澡方式不對反而加重皮膚癢。正確沐浴可減少油脂流失、修護皮膚屏障:
水溫維持 32~34°C,避免熱水刺激發癢
清潔用品選擇弱酸性、不含香精與皂鹼
沐浴時間不超過 10 分鐘,避免過度搓洗
盥洗之後塗什麼?乳液保濕與油脂保養的差別
🧴 洗澡後 3 分鐘內塗抹保濕品,可大幅減少皮膚癢。依膚質選擇不同保養劑型:
乳液:輕盈保濕,適合油性或春夏季使用
油膏/乳霜:高保濕力,適合乾燥、脫屑型皮膚
正確順序:先水性(乳液)後油性(修護霜),鎖水更有效
止癢小物推薦:燕麥浴、蘆薈膠、冰敷還是熱敷?
🧊 不同止癢輔助方式適用不同體質,中醫建議對症使用更有效:
燕麥浴:舒緩乾癢敏感、養護皮膚屏障
蘆薈膠:清熱涼血、適合紅熱性皮膚癢
冰敷:緩解局部紅熱、時間控制 5~10 分鐘
熱敷:不適合熱癢,適用寒濕型癢與循環不佳者
這些狀況代表不是普通癢!什麼時候該看醫生?
⚠️ 皮膚癢持續惡化,或伴隨全身異常反應,可能是感染、免疫或內臟疾病警訊。這些徵兆需要立即就醫評估,避免延誤治療。
反覆紅腫+疼痛:細菌感染或免疫問題
🔥 皮膚癢合併紅腫、疼痛,代表皮膚屏障受損,甚至有細菌入侵風險:
局部腫熱、膿液、黃痂是葡萄球菌感染常見徵兆
搔抓過度或免疫力下降常導致感染反覆加劇
見紅腫擴大或合併發燒,需儘速就醫用藥
中醫可搭配清熱解毒與補氣養血方,協助改善皮膚免疫力
體重下降、疲倦、搔癢無疹:小心內臟或代謝異常
💡 皮膚癢卻沒有皮疹,同時出現體重下降、倦怠等症狀時,需警覺內科問題:
常見於糖尿病、肝病、腎功能異常或甲狀腺失調
身體代謝障礙將毒素累積於血中,導致無疹性搔癢
中醫視為脾腎氣虛或血熱內生,需辨證調理臟腑功能
建議進行血液檢查,搭配中醫體質調整,防止病情惡化
抓到流血結痂也不退:念珠菌或皮膚炎惡化徵兆
🩸 抓破後持續流血、結痂甚至增生,是濕疹、黴菌感染或慢性皮膚炎惡化信號:
念珠菌感染伴潮濕、脫屑、搔癢並反覆感染
濕疹患者若未處理好濕熱,損傷角質層就越抓越癢
外用保濕或抗癢膏若無效,應尋求專業醫療介入
中醫以清熱利濕、活血止癢方,內外合治改善皮膚環境
針灸與中藥怎麼改善皮膚癢?臨床分享與效果評估
🌿 皮膚癢長期反覆,單靠止癢藥膏難以治本。中醫結合針灸與中藥,從「調體質+潤肌膚」雙向治療,臨床證實能有效改善癢症與降低復發機率。
止癢常用穴位:血海、曲池、委中等
🌿 針灸透過調節經絡氣血與免疫反應,能有效止癢與改善皮膚屏障。臨床治療常選用以下三大要穴:
血海:祛風止癢、活血調膚,適合紅癢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
曲池:清熱解毒,可快速緩解熱癢、紅腫
委中:行血祛瘀、瀉熱止癢,常用於搔抓腫痛或濕熱型瘙癢
內服中藥搭配外洗:涼血祛風+收斂止癢
🌿 中醫治癢講究「內服調理+外洗修護」,雙管齊下能從根本改善體質並安定皮膚:
內服常用方:消風散、涼血清肌飲,依個人體質辨證使用
外洗藥材如苦參、白鮮皮、地膚子,具清熱抗菌、止癢效果
內清濕熱、外護皮膚屏障,減少抓癢破皮與細菌感染風險
臨床顯示,內外並用比單純搽藥膏更具療效與持久性
案例分享:濕疹型皮膚癢 1 週針灸+2 週調理成功退癢
📌 一位 30 歲女性患者,長期濕疹導致紅癢、水泡與結痂,影響睡眠與情緒:
辨證為「濕熱蘊膚型」,情況反覆難癒
治療方式:每週 2 次針灸+內外合治
內服涼血祛風方 + 外用苦參藥浴改善皮膚環境
一週內癢感明顯減輕,兩週後皮膚損傷修復無復發
想不再復發,日常要改變什麼?皮膚癢患者的飲食與生活SOP
🌿 皮膚癢容易復發,中醫強調「養生重於止癢」。除了治療當下癢症,更該透過飲食、作息與體質調整預防再發,這是中醫止癢的核心策略。
飲食避雷清單:海鮮、酒類、甜辣食物全都要小心
🍤 飲食直接影響皮膚癢感與復發頻率,中醫指出以下常見食物要特別避免:
海鮮與燒烤:屬「發物」,易加重濕熱、刺激搔癢
酒精與咖啡:耗傷肝陰、擾動血流,導致皮膚敏感癢感加倍
高糖、高辣飲食:提升內濕與內熱,讓皮膚代謝失衡
建議以涼潤食材(如蓮藕、秋葵、桑椹)或補血食材(如黑芝麻)為主
壓力控管與睡眠習慣影響皮膚搔癢敏感度
💤 睡眠與壓力管理不佳是皮膚癢高復發率的重要原因之一,中醫視此為「肝鬱與血虛」所致:
睡眠不足會提升體內發炎物質,讓皮膚癢更難康復
長期焦慮或壓力大會造成肝氣鬱結,讓皮膚更易受刺激
建議採用固定睡眠時間(23:00 前就寢),並避免晚間進食辛辣、含咖啡因食物
中醫常搭配疏肝安神藥物,例如柴胡、酸棗仁、合歡皮等輔助調理
從「癢」到「不癢」:中醫師建議每月體質調理節奏
📅 想降低皮膚癢長期復發,關鍵在於建立穩定的體質調理節奏,而非僅靠外用止癢:
建議每 4 週進行一次體質評估,根據時節與癢症變化調整藥方
春夏常用清熱祛濕法,秋冬則重點補氣養血、護膚保潤
針灸每週 1 次能協助調整氣血、緩解皮膚搔癢反應
臨床觀察顯示,連續調理超過 3 個月以上者,癢症復發率明顯降低
結語
皮膚癢常不是單一原因,而是免疫、體質、壓力等因素交織。中醫強調「治標止癢+治本調體質」,透過辨證、針灸與生活調整同步介入,效果遠比單純止癢藥膏更持久。從今天起,用對方法,讓皮膚真正「不再癢」而不是「暫時不癢」。
📲 馬上行動
你的皮膚癢是哪一種體質?
長期反覆、擦藥沒效、甚至越抓越嚴重?
👉 歡迎預約新莊《宏嘉中醫》止癢調理
醫師親自把脈,找出體質根源、縮短癢感恢復時間
🔗想了解更多療程與預約方式,請 聯絡我們。
關於我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