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一直皮膚癢?中醫教你分辨外因與內科疾病(新莊門診衛教)-林宏傑醫師
文章摘要
皮膚一直癢卻什麼都查不出原因?這可能不是「皮膚病」,而是體內失衡的訊號。林宏傑醫師新莊門診經驗指出,慢性搔癢常與燥熱、濕毒、肝腎代謝異常或荷爾蒙波動有關。僅靠抗癢藥膏只能暫時壓下症狀,若想真正不再復發,必須同時檢查內臟功能、調整體質、改善免疫反應。本文解析 5 種常見「內科癢」原因+針灸與中藥臨床案例,教你用體質調理擺脫反覆搔癢。
為什麼皮膚癢卻什麼都沒有?「慢性搔癢症」全解析
👁️ 皮膚癢卻看不見紅疹或脫屑?這種狀況很可能不是表皮問題,而是體內燥熱、代謝異常或隱性發炎所引發,中醫稱為「慢性搔癢症」。這類癢感常超過 6 週,反覆發作卻查不出明顯原因。
急性與慢性皮膚癢差別
💡 急性癢症多表現在皮膚表層,而慢性癢則往往來自臟腑代謝或體質異常:
急性癢:常有紅腫、水泡或明顯皮膚反應,多為過敏或接觸性刺激
慢性癢:外觀正常但癢感強烈,反覆超過 6 週,常與內臟或代謝異常有關
中醫臨床發現,慢性癢常與血虛、肝鬱、脾虛濕盛或腎陰不足相關
若只依賴止癢藥膏而無根本處理,通常效果有限、易反覆
體內燥熱、代謝異常與隱性發炎
🔥 明明皮膚看起來正常,卻癢到受不了?其實癢感來源可能來自體內失衡:
體內燥熱:水分不足、津液虧損,皮膚乾癢易反覆
隱性發炎:長期壓力、油炸甜食過量時,體內發炎反應悄悄升高
代謝異常:糖尿病、肝腎功能問題皆可能是慢性癢的背後兇手
中醫調理方針以清熱養陰、活血祛風為主,需內外同步調整
慢性癢患者常忽略的3大危險信號
⚠️ 慢性搔癢看似「沒事」,但背後可能潛藏更嚴重的健康問題:
可能為高血糖、甲狀腺失衡或肝腎慢性疾病警訊
若合併體重快速下降或明顯疲倦,需警覺體質虛耗或腫瘤風險
癢到流血、結痂難癒,恐有二度感染,建議尋求專業中醫辨證調理
皮膚癢不是皮膚病?中醫提醒的 3 類內臟原因
👁️ 皮膚癢卻沒有紅疹、皮屑?中醫認為這類「無疹性搔癢」常不是皮膚本身問題,而是內臟機能失調所引發。尤其肝膽、腎臟與內分泌異常,常見於慢性搔癢患者,需對症調理才能改善復發。
肝膽代謝異常:皮膚癢伴黃疸、疲倦、油脂感
💡 肝膽負責排解體內濕熱與代謝毒素,若肝膽氣機不暢,皮膚癢會隨黃疸、口苦、油膩感一起出現:
皮膚、眼白輕微發黃或偏油;伴口苦、疲倦
常見於肝炎、脂肪肝或膽囊炎患者
常用中藥方如《茵陳蒿湯》《龍膽瀉肝湯》以清肝利膽、祛濕解癢
適合搭配食療,如綠豆湯、薏仁湯輔助改善
腎臟功能失衡:皮膚乾癢、無汗、龜裂
🌿 腎臟主「水液代謝」,當腎陰或腎氣虛弱時,身體潤澤不足,皮膚乾癢就會加重:
皮膚乾裂無汗,無紅疹但癢到難耐
伴隨腰痠、怕冷、夜尿多或下肢浮腫
多見於糖尿病腎病、慢性腎衰竭患者
常用中藥如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與山藥等補腎養陰組方
內分泌與荷爾蒙波動:更年期、甲狀腺異常
⚡ 荷爾蒙失衡會影響皮膚保濕與免疫反應,使「內因性皮膚癢」更明顯:
更年期女性常見皮膚燥癢、夜間悶熱盜汗、情緒起伏
甲狀腺功能異常者,易出現汗出異常或皮膚乾燥問題
中醫常用《加味逍遙散》《知柏地黃丸》調整陰陽平衡、疏肝養血
疑似內分泌問題者建議中西醫雙軌檢查與調理
皮膚沒疹子時,該做哪些檢查?
👁️ 皮膚癢卻看不到異常?這類「無疹性搔癢」常與內在代謝或體質失衡有關。當外表正常但癢得厲害,最好同時搭配中醫與西醫的檢查方向,釐清問題根源。
中醫四診與舌脈資訊
🌿 中醫強調「內在失衡、外顯於癢」,即便皮膚無疹,舌象與脈象仍揭示體內癢因:
舌色偏紅或苔黃膩:提示濕熱、肝鬱或血虛燥熱
脈象浮弦、沉細:反映氣滯、陽虛或陰虛等體質
聞其氣味、觀眼周或指甲顏色,也能判斷癢感對應的臟腑功能
四診合參後,可擬定涼血、疏風或養陰止癢的調理方案
西醫檢驗:肝腎功能、血糖指數、抗體反應
🩺 查不到皮膚病灶時,別忽略以下可能引發皮膚癢的內科問題:
肝腎功能指數異常(AST、ALT、Creatinine):代謝負擔或肝膽異常常是無疹性癢的關鍵
空腹血糖、HbA1c:高血糖患者常因血液循環變差而全身癢
甲狀腺功能檢驗:亢進或低下都可能引起皮膚乾癢、盜汗等症狀
抗體與自身免疫檢測:可排除如甲狀腺炎、紅斑性狼瘡的免疫性癢症來源
問診要問什麼?「時間、部位、合併症狀」都是線索
📌 問診是無疹性皮膚癢的關鍵,這些問題要詳細回答:
什麼時候最癢?早晚、運動後或沐浴後是否變化?
哪些部位特別癢?對應臟腑或體液問題
是否合併倦怠、盜汗、口乾或體重變化?
癢超過 6 週以上屬慢性癢,建議盡早進行中西醫整合檢查
抗癢藥膏無效?透過內服+體質調整才是核心
🌿 皮膚癢只擦藥膏常只能舒緩一陣子,卻無法阻止反覆發作。中醫強調:「癢從內生,需調體質。」透過內服中藥、搭配針灸與生活調整,才是有效止癢、減少復發的根本方法。
內服涼血退燥、補脾腎中藥方劑
💊 中醫依據不同體質選方調治,解決「癢感來源」才有長效效果:
血熱型:紅腫、發熱性癢,可用《涼血地黃湯》降火清熱
濕熱型:溼黏、滲出性搔癢者,常用《龍膽瀉肝湯》祛濕退癢
陰虛燥熱型:夜間癢加重、皮膚脫屑者,適用《知柏地黃丸》
脾腎虛型:全身無疹但癢不停、倦怠乏力者,以《參苓白朮散》《六味地黃丸》補中益氣、潤燥緩癢
針灸活血、安神止癢常用穴位介紹
📌 配合針灸疏通經絡、調理氣血,是中醫治療頑固性皮膚癢的重要手段:
血海:涼血解癢,適用血熱性濕疹與皮膚發癢
曲池:瀉熱利濕,減少發炎與紅腫
三陰交:補脾腎、養陰血,改善皮膚乾燥與夜間加重的癢
神門、安眠:鎮靜安神,適合「越晚越癢+睡眠障礙」型患者
門診解析:慢性皮膚癢 3 週改善案例
📌 臨床案例:50 歲女性,無疹性皮膚癢超過 8 個月,夜間嚴重影響睡眠:
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診斷為「肝腎陰虛 + 血燥」
處方《知柏地黃丸》合針灸「血海、三陰交、神門」
1 週內入眠改善,2 週癢感下降約 40%
3 週後僅局部輕微搔癢,持續調理後癢感消失、睡眠穩定
想改善慢性搔癢,生活中該怎麼做?
🌿 慢性搔癢久治不癒?中醫強調,改善癢症的關鍵不只是在皮膚上止癢,而是從體質、免疫、飲食與情緒全面調理。以下是能在家落實的「止癢生活 S.O.P」。
飲食清單:避免油炸、酒精、高糖刺激物
🍱 想讓皮膚少癢、癢得慢,調飲食就是第一步:
少吃油炸鹽酥雞、燒烤、奶油蛋糕等「發物」
酒精、含糖手搖飲會提升濕熱與發炎指數,搔癢更難痊癒
辛辣熱性食材(如麻辣鍋、薑母鴨)易促進皮膚血流、加劇癢痛
建議多吃芝麻、秋葵、黑木耳、白木耳等食材,幫助養血滋陰、潤燥護膚
運動與情緒管理可降低神經性搔癢
💡 搔癢不只跟皮膚有關,也與情緒、神經傳導密切相關:
適度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、加速癢感物質代謝
壓力大、焦慮或睡眠不足時,癢感會放大 3 倍以上
中醫可透過「針灸安神、疏肝理氣」來緩解情緒性搔癢
每天 10 分鐘靜心或散步,有助降低壓力造成的神經性癢
日常「不癢」保養法:從皮膚、肝腎與免疫一起調整
✨ 中醫認為「止癢效應=皮膚保濕+臟腑調和+提升免疫」:
皮膚外用:選擇無香精、低敏保濕乳液鎖水降敏
肝腎內養:白木耳湯、枸杞紅棗茶是天然保濕補益組合
免疫穩定:南瓜籽、芝麻、黑豆等穀物是理想免疫調理食材
作息重點:盡量 23:00 前入睡,減少肝氣鬱結與夜間癢發作
結語
搔癢是人們最常忽略的健康警訊之一,尤其當皮膚沒疹子、止癢藥膏效果有限時,更要警覺背後可能是肝膽、腎臟或內分泌系統的異常。中醫強調「見癢不只治癢」,需透過望聞問切了解體質,再配合中藥、針灸與生活修正,讓皮膚與內臟同步回到健康軌道。從今天開始,一起戒掉「只塗藥膏」的習慣,回到根本調理之道。
📲 馬上行動
你的搔癢是皮膚表象?還是體內失衡?想真正「止癢+不再復發」嗎?
👉 馬上預約新莊《宏嘉中醫》專屬體質檢測與止癢療程
由林宏傑醫師親自診察、解析搔癢根源、制定個人化調理計畫
🔗想了解更多療程與預約方式,請 聯絡我們。
關於我們
